查看原文
其他

WeChat ID SZWJDAJ Intro 《吴江通》利用档案和地方志丰富资源,建设一个吴江地域历史文化权威数据库,打造读者最满意的公共档案文化服务平台。 热烈祝贺“吴江通”夺得2016年度 全国档案微信公众号排行榜冠军 “愁屋”究竟是啥咧? 一个可爱的菀坪人告诉小编,其实它呀就是我们常见的灶屋! ▲灶屋 现在让我们来听听这位菀坪人有关愁屋的故事。 “又见炊烟升起/暮色罩大地/想问阵阵炊烟/你要去那里……”每当《又见炊烟》这首歌曲在我耳畔回荡的时候,总会让人到中年的我回忆起20世纪70年代那美好的少年时光。 ▲炊烟袅袅 那时,我从偏远的农村到镇上求学。周末回家的傍晚,远远地就能望见从自家“愁屋”里升起的炊烟,心里就会十分安心和欣喜,说明祖母已在“愁屋”里为一家人忙碌晚饭了。我总觉得每一户人家屋顶升起的那一缕缕炊烟,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每一农户人家的喜怒哀乐,诉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和憧憬。 我家住在太湖边的菀坪乡,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”愁屋”。其实,“愁屋”是菀坪人独有的叫法,为什么菀坪人把灶屋叫成了“愁屋”呢? 这不能不追本溯源到菀坪的形成史了! ▲菀坪 ▲菀坪夜景 菀坪地域完全是由于100多年来围垦太湖滩地形成。明弘治元年(1488年)纂成的《吴江志》中,还没有现在菀坪境内的小地名记载。而据清同治《苏州府志》,今菀坪南与平望的界河江漕路在弘治九年勘定长1170丈,阔120丈。清乾隆十一年(1746年)纂成的《震泽县志》中,出现了浪打穿、平沙滩等地名。县志称,“平沙滩去县治西南三十里,湖心浮涨周可三十里许,蒲荻苇芦年产其一,民颇利之。东至三都西、二都南(今菀坪东与松陵、八坼的界河海沿漕一线),南至四都、五都(今菀坪南与平望的界河江漕至横扇、庙港一线),惟西北俱湖。彼坍此涨变徙不居,科则有定,盖利而不能常有也。”上游太湖来水所挟泥沙沉而不去,“历年变为沙带。民贪其利,种以茭芦藕芡之类,随年之旱潦择一宜种者而种之。所谓年产其一者也,顾当时犹未高出水上。今则前此之种蒲荻苇芦者,皆为种稻之地。水少之年黄茂万顷,土人谓之平沙熟。其地则谓之老平沙。此外又岁增浮涨,较前加倍,谓之新平沙。” ▲菀坪附近的太湖 清代,官府为了保持太湖蓄洪和行洪的需要,禁垦湖滩地,于康熙五十二年(1814年)在浪打穿立“永禁占水碑”。但禁而不止,至光绪年间围圩造田风兴起,十七年(1891年)私围湖田已达千余亩。尤其二十八年,震泽知县准许围平沙草埂湖田,浪打穿(注:此浪打穿范围极广,不是仅指现属菀北村的浪打穿圩)一带遂围垦殆尽。至宣统三年(1911年),吴江全县共有圩围30个,面积17422亩。圩围面积最大的是东城、尖城、胃字等圩,共3200亩,其次为堂前圩(即今塘前圩)面积1600亩。围圩的范围主要是今菀坪直渎港以西部分。这样,把太湖岸线至少向湖推进三四公里。纵观清代的垦殖湖滩地,前期是根据湖水丰歉随遇而安,后期是建立永久性的围堤,把湖田紧紧锁住,虽然围堤经常遭太湖洪水冲击,常常会堤毁田沉前功尽弃,但湖田垦成后,前三年仅纳官租,第四年才报升科,而实际上是常常应报升科却不去办,加之湖滩地腐土层厚底肥足,生产成本低,年成好收入颇丰,还是吸引了大批客籍灾民加入围垦行列,不屈不挠地与湖争田。先到的基本站住脚后,再荐举自己原籍的亲朋乡邻来此安身。于是菀坪出现了凡形成村落的,相互间都有相同籍贯或有血缘关系的现象。他们带来原籍的风俗语言,又融合了当地的某些内容,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造就了既别于原籍,又与周围乡镇迥然不同的氛围。菀坪没有土著居民,基本上都是客籍移民,而且这些客籍移民来源广,籍贯多,家底薄,这就是菀坪不争的事实。 ▲围湖造田 可以说,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前,菀坪人一直是在与大自然抗争,不屈不挠,但是生活实在是太贫困了,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,虽然有左邻右舍的相互周济,但还免不了有揭不开锅的日子,故而灶屋是一家人最为犯愁的地方。于是菀坪人便把灶屋慢慢叫成了“愁屋”,极真切地反映了当时菀坪人的生活窘境。这个名称一直沿袭到今天。    其实,菀坪人的“愁屋”,从来不把灶台、客厅和厢房建在一起,一般都会在主屋的东边另建一间“愁屋”。灶台是“愁屋”的主心骨,所以灶台总是贴着最光亮的一侧墙壁。农家的灶台上一般按两口锅,大锅在内,小锅在外。有些人家还会在两锅之间安一口暖水锅,中原的河南话叫“温汤锅”。在做饭烧菜的时候,溜向烟囱的火苗借势舔着“温汤锅”,等主锅里的饭菜做好了,“温汤锅”里的水也热气腾腾了,冲进热水瓶里以备招待客人。 ▲愁屋灶台 砌灶是个技术话。利用灶膛通风的原理,屋顶上的烟囱要笔直周正,风口和转角处要顺畅自然。有点艺术细胞的泥瓦匠,还会在白色的灶壁上,绘上诸如“嫦娥奔月”“荷塘童子”这样的壁画,顷刻让”愁屋”喜庆起来。 ▲嫦娥奔月 ▲荷塘童子 “愁屋”里除了灶台,还有一样必备的器具,那就是墙角的那口半人高的大水缸了。每天清晨出工前,父亲总要先从太湖边的大埠口挑回清清冽冽的太湖水,倒入大水缸里,父亲总是说,有水的日子就饿不坏人。那时的我颇为顽皮,每到夏天总喜欢躲到大水缸旁边,一来可以乘凉,二来还可以把葫芦做的木瓢,静静地漂浮在缸面上,木飘里装些青菜萝卜,玩起了“摆渡”游戏。年少时的孤寂画面,时常会让我想起唐人韦应物的诗句:“春潮带雨晚来急,野渡无人舟自横。” ▲灶台边上的大水缸 菀坪人的一天都是从“愁屋”开始的。天蒙蒙亮时,主妇们便早早起来了,从南边田里拔回两个萝卜,再从后院地里拽几把芫荽,一盘萝卜拌芫荽是农家早餐最美的佳肴。若在农闲季节,家里来了客人,母亲若赶集去了镇上,未出嫁的姐姐系上母亲的围裙,便在“愁屋”里忙开了,在一片灶台的雾气中,我听着姐姐的指令,大火小火地配合着掌勺的姐姐,忙着招待客人的饭菜。在菀坪,农家所有的日子都是从“愁屋”里端出来的。  母亲去世后,那些记忆都尘封起来,不敢打开,只觉得稍一碰触便有丝丝缕缕的疼痛。如今人到中年,那些生命中的过往会在某一个时机,争先恐后地来到我的眼前,让我重温那一段美好的时光。同时也发现“愁屋”以及所有的年少时尘封的记忆,都早已经深深刻进生命的肌体,成为生命中最温暖的珍藏。 的确,我年少时物质生活上并不富裕,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。可是现在想来却也有很多幸福时刻。难忘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去河里抓鱼、打水仗。 ▲河里打水仗 ▲在河里抓鱼 难忘在夏日,有时还会奢侈地吃上一个井里冰镇的西瓜。 ▲放在井里的冰镇西瓜 难忘在夜晚,在外面乘凉够了,就回到屋里在祖母的童谣声中,在蒲扇的习习凉风下甜甜入睡。 ▲打着蒲扇在夏天入睡 难忘放学路上,年迈的爷爷和我静静地坐在太湖大堤上,背对着碧波万顷的太湖,面前是一马平川的万亩良田,白墙红瓦的农舍掩映在绿树丛中。远处,一缕缕炊烟从村舍里升腾起来……每当此刻,读过几年私塾的爷爷就会让我猜一个谜语:这世间,什么东西风吹不散,雨打不断。当时我怎么也猜不出来,总是缠着爷爷要把谜底告诉我。 如今离开家乡这么多年,才真正感悟到,原来这个谜语的答案——缕缕炊烟正是游子心中最美的画卷,更是故乡呼唤游子归宗最美的语言。 ▲太湖       (本文由顾晓红编辑整理,图照来源于吴江档案馆馆藏和网络)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  (微信ID:SZWJDAJ )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、这位吴江人了不起,他发起和创立了这个很牛的世界组织,并为这个组织命名! 2、中俄档案界高层齐聚吴江,为“中国丝绸小镇”点赞! 3、八坼老街 4、“吴越争霸”关键一役在吴江,你看看这些地名就知道! 5、“263”吴江亮剑取得成效,重现碧波美景,可向这些前辈们学习  求点赞☟!转发更感谢!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,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,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。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